好一出闹剧!现在非常喜欢看美国的校园影片,比如邻家女孩、凸种高材生等等,大多比较轻松,外加一点胡搞与性感,当然还有更另类的惊声尖叫与惊声尖笑系列。今天这部“录取通知”不仅轻松、搞笑,对现实的讽刺意味似乎更浓一些。
故事中随处可见对传统教育的批判,与对年轻人创造力和激情的赞赏,我们还要从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说起,巴特比,其貌不扬,自己喜欢的女孩子在别人怀里,被8所大学拒绝了入学申请,父母对他期望和要求都比较高,而他自己却逊死了,有时候甚至还不如自己的小妹妹。不过,巴特比有一个特长——造假。片头就是他为别人伪造驾照的镜头,终于,历经8次申请大学入学失败之后,他想到了一个主意,伪造学校名称、网站、通知书,借此骗过父母,从而不用再听他们唠叨。。。至于其他的事情,过了这几天再说吧。可是,没想到巴特比的父母还挺认真,不仅上网仔细查看了学校介绍,还要找校长聊天,这些还都好瞒过去,更可怕的是,他们伪造的网站居然替他们招聘了300多位真正拿着钱来报名的学生!
不可否认影片的确很荒谬,故事也并非无懈可击,实际上漏洞很多的,比如那个从未露面的医院产权所有人、网站自动寄送的入学通知等等,但是把这些都抛开吧,电影人其实想讲述的,只是又一个“一切皆有可能”的梦想。拥有梦想没什么不好,但是千万别以为我们现在坐在课堂里、看着电视里描述的“成功人士”,以他们为榜样拼命学习和工作就能夠成为其中一员,要知道“一将功成万古枯”这句话还是非常现实的,一名歌手红了,必定就会有100个没有红起来的歌手,一位商人成功了,也许就有100位商人失败,另外还有上万名从大学里面走出来满怀理想而最终却为他打工的“白领民工”。
电影中的故事在现实中,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,都是不可能发生的,只是在美国可能会被起诉、判欺诈,在中国会被工商查封、警察叔叔关小黑屋这点区别罢了,不要呆呆的只会模仿电影中的行为,而是要领会其中的内涵,一种求学的精神,以及“just do it”的理念。如果有梦想,那么就不要犹豫,作点什么去试着实现它,但你的目的并不是其结果,而是通向理想的过程。
这让我想起自己的大学时光,当时被一个“老乡”骗走了50块钱,和一盘磁带,也由此认识了一位好心的穆斯林大姐,她的名字叫童雪梅,在河北师大对面的一个地方开了一家小书店,姐夫是老师,我在他们那里吃到了美味的回民家常菜,也把姐夫的3.5″软盘带到了学校出售——和2个同学一起。其实也就是赚个辛苦钱而已,那时候买张软盘很贵,大概每张10块(社会上很少有卖的,不像现在太和电子城那样商品丰富,我们刚刚买光驱的时候,光驱是从北京带过来的,最初2张D版软件盘还是转遍了大半个石家庄然后以30块钱一张买的呢。),我们只卖6块,多买几张的话还把剩下的10张装软盘盒一并赠了,所以生意很不错。但是,我们学校不仅禁止谈恋爱,还禁止经商,所以我的商人之路就到这里,在辅导员义正词严的训斥下结束了,有些思想还影响到了以后的分配与工作,不然的话,也许我也能成为太和或者中关村的一个小老板呢。
所以,电影在嬉笑之余,还是歌颂了资本主义美国的“美好”制度的,不管多么虚幻,我们不得不承认,他们的法律、制度、伦理、社会为创业者提供了肥沃的土壤,所以最终对巴特比的判决才能大快人心。而我们的环境呢,啥也不用说了吧?没有了创业的环境,年青人自然要和有工作的人和已经下岗的人来抢饭碗,难怪大学生不好找工作,第一怪学校没把车造好,第二怪路太窄啊~
不管怎样,还是抽出两个小时,和你的同学、爱人一起来欣赏这部电影吧,一起回忆那美好的时光 🙂
PS1: 片中好几处演讲很不错,很有煽动性,不过我要是都能听懂就更好了。
PS2: 那位正牌大学的校长酷似美国总统Bush哦,看到他的汽车被“精神控制”搞得爆炸真是痛快!别忘了今天Bush绞死了萨达姆!
PS3: 美国大学一学期的学费是1万美金,也挺贵的嘛,我们的大学要不要“与国际接轨”啊?
看完了。有创意。偶们的教育也是以扼杀人性为己任啊/
“一学期的学费是1万”这样学校算很便宜了